首 页 >> 展 览 >>国内展 >> 世界观——装置作为一种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
详细内容

世界观——装置作为一种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

时间:2018-02-09     作者:网站编辑【转载】   来自:艺术国际

 第10届宋庄文化艺术节主题展:世界观——装置作为一种观察角度和思维方式
展览城市:北京
策展人:吴鸿
展览时间:2017-09-27~2017-10-27
开幕时间:2017年9月27日上午10:00
展览地点: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二、三层展厅) 
地  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艺术东区 
参展人员:窦付坤、金南五(韩国)、李广明、李洪波、林惠兴、刘佩健、刘水洋、毛同强、孟柏伸、慕辰、钱亮、庆庆、邵译农、沈敬东、吴高钟、伊德尔 、张伯淳(韩国)、张永见、赵浥、朱离子格
主办单位:宋庄艺术家党支部、宋庄艺术促进会
承办单位: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

策展助理:马建

前 言

文/吴鸿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在他于1972年出版的《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把物理世界称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对象和状态。精神世界则被波普尔称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意识、主观经验等等。“世界3”被波普尔用来指涉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即思想内容的世界或观念的世界、思想客体的世界。它包括“客观”的知识,以及“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

  即便如此,在波普尔对于艺术作品的认识中,仍然是一种“人造物”范畴。虽然他也提出了“世界3”既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同时它又是超人类的,即超越了自己的创造者,而具有了在“世界1”中的物质化和具体化的特征。但是,波普尔所理解的艺术作品的基础还是停留在古典艺术的认识范畴中。他所认识到的艺术作品的物质性的特征,仅仅还只是其颜料、画布、外框、雕塑实材等等这些作为“介质”状态而出现的材料意义上的物质载体。在此,这些材料意义上的介质,在提供了视觉层面上的空间、色彩、体积等视知觉经验之后,其本身的物质性与它所虚构出来的那个造型表达对象的“物质性”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甚至是,这种联系性即使显现出来,也是被及时割裂开的。所以,作为古典意义上的艺术作品的造型材料的那些物质特性,一直以来都是被遮蔽的。

  装置是一种建立在人类社会生存状态“物质化”转型之后的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与其说它是一种艺术样式或艺术类别,倒不如说它是一种认识论,一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人类社会的生存方式在经历了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之后,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物质化时代。早期杜尚的实验,其划时代的意义就在于,工业制成品在被纳入到艺术作品创作的范畴之后,它的价值显现不再仅仅局限于是视觉意义上的造型材料了,作为一种集合了社会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方面价值的“现成品”,在进入到装置的语言逻辑中之后,其自身的物质性特征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并且,作为一种修辞方式,它还参与新的语义逻辑生成的过程。

  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对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提出某种修正:古典意义上的艺术作品在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或语言方式的“装置”出现之后,它的作为造型材料层面上的物质性与作为意义表达层面上的“物质性”将被统一起来。由此,在装置的意义逻辑中,首先,“世界1”层面上的物理对象和状态被作为现成品移植到了作品中,在这里,“物”自身的形态和意义并没有被肢解,不是像古典意义上的艺术作品那样,肢解和篡改了“材料”的完整物理属性,使之变成了明暗、颜色或体积的单一属性。其次,在“世界2”的层面中,装置通过其自身的“蒙太奇”式的语言修辞逻辑,反映了一种心理、意识、主观经验、社会判断,完成了对于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理活动的完整表达。其三,在“世界3”的层面中,现成品作为意义单元进入到装置的构造框架中,单元与单元之间又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性”的内在逻辑。

  综上所述,此展的目的就在于,艺术家出于对现成品意义上的“物”的把握,以及对于“物性”与社会性、文化性之间关系的思考,进而形成一种对于周遭日益物质化的外部世界的观察角度和判断立场。故而,展览名称“世界观”的意义即在于此。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