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展 览 >>国际展 >> 探索与启示——中德国际当代艺术展
详细内容

探索与启示——中德国际当代艺术展

“探索与启示”中德国际当代艺术展
展览城市:三亚
策展人:特雷莎·德·阿鲁达(Tereza de Arruda)
艺术总监:京奇
展览时间:2018-01-21~2018-05-20
开幕时间:2018年1月21日 下午16:00
展览地点:三亚当代艺术馆 
地  址:三亚·海棠湾·艺海棠(林旺大道和海岸大道交叉口西北侧) 
参展人员:露西亚·西蒙斯(Luzia Simons)、罗发辉
主办单位:三亚当代艺术馆

出品人:王赫

策展助理:Kenna

展览统筹:陈然

  前言

  文/特雷莎·德·阿鲁达

  我非常荣幸应邀在三亚当代艺术馆策划本次展览。展览将于中国新春到来之际举办。春天象征着万象更新、重生与创新。这恐怕也是呈现一组升华自然的艺术作品的最好时机。在万物生发的春天,鲜花是不可或缺的。在艺术中,有的艺术家忠实地表现花朵,有的则充满隐喻。 我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邀请了露西亚·西蒙斯(Luzia Simons)和罗发辉两位艺术家参展。他们的创作都以花为主题而闻名国际。鲜花的表象似乎只是视觉的诱惑,但深入观察他们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再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的无数个面貌。

  选择这两位艺术家并非偶然,而是我十多年来关注他们的艺术创作、无数次到他们的工作室、展览和其他场合访问、观摩他们的作品、与他们对话的结果。两位艺术家也是通过这些场合彼此了解到对方和对方的创作。这也令策划这个展览的挑战更加耐人寻味了。

  挑战是思想和行动的推进器。没有挑战,人类的进化将停滞不前,桎梏于一成不变和预设的藩篱与文本之中。本次展览特别推出露西亚·西蒙斯和罗发辉,他们的艺术,特别是其当代艺术作品致力于建立一种新的、混血的、跨界和跨学科的文化遗产。

  巴西出生的艺术家露西亚·西蒙斯有着国际化的艺术生涯。她从1976年开始在欧洲生活和创作,先在法国生活了十年,后来又移居德国斯图加特。目前她在柏林生活。她的作品以摄影为基础,几十年来不断在个人和群体展览上展出,受到广泛推崇,已经被欧洲和巴西多个国家机构和私人收藏。

  露西亚·西蒙斯在艺术创作中不懈地探索通过技术创造忠于内心想象、体验和期待的影像。她不走寻常路径,不断寻找实验性的解决方案,比如不用传统照相机而使用意想不到的其他工具捕捉图像。1996年,她创作了“贮藏”(Stockage)系列。此后不断用新的影像范式拓展这一系列作品。具体来说,这位艺术家可以说是一种扫描成像技术的先驱。这种技术用扫描仪捕捉图像,然后通过喷墨和激光打印出从小到大各种尺幅的图像。这种技术可以让艺术家以与普通摄影大不相同的方式再现花朵,可以从极端深度的视角捕捉细节、形状和颜色,令观众体验发人深思的细节和通过花朵体悟自然的独特方式。在这些照片中,不仅可以看到郁金香最美丽的状态,还能够体会到不可逆转的大自然内在的瑕疵与颓败等特质。

  露西亚·西蒙斯的作品将鲜花的不同阶段并置在一起——衰败的、新鲜的或是仍处于含苞待放的——图像包含着生动的色彩、丰富的卷曲的花瓣,还常常带有扫描过程中沾染在表面的花粉颗粒。终将枯萎死去的花朵所蕴含的转瞬即逝之感跃然纸上,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鲜艳的郁金香的形象。这些郁金香散发着永恒之美,令人想起那个它们因而著名的国度,充满诱惑。正如“贮藏”系列作品那样,郁金香以其个性和美丽独立于任何展示的场景和环境散发迷人的气质。

  艺术家也关注到郁金香的历史背景:1554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南德一世的大使奥吉尔·德·巴斯贝克将第一批郁金香球茎和种子作为送给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的礼物运送到维也纳。这个奢侈的植物不久就传到了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引发了郁金香热。在荷兰的黄金时代,一些珍贵的郁金香球茎的合约价格飞涨,甚至引发了有史以来第一次投机泡沫。1637年2月郁金香球茎市场价格突然崩盘。经历了这段历史,郁金香在我们的印象中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荷兰的产物。而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则是郁金香的跨文化传播过程。这种迁徙和变迁之感细腻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并且,她的作品带有不容忽视的强烈自传色彩。对于西蒙斯来说,“贮藏”是她个人的经历变迁、多元文化交汇和跨学科研究的里程碑。“贮藏”在各种情景中指涉了相关的历史、审美和观念内容。在后全球化的世界,分层化的文化积淀令创造并传播跨文化身份更有价值。西蒙斯特别为三亚当代艺术馆设计的展览期间的行为是作品的一部分,必将有利于将“贮藏”系列作品介绍到亚洲地区的新视野之中。

  露西亚·西蒙斯作品中生动、鲜活、充满装饰性的元素在本次展览中充分呈现出来,具有独立的个性,从二维的平面呈现中跳脱出来。在影像作品“黑名单”(Blacklist)中,不同的花朵在一个平面上呈现出慢动作,强烈的背光突出了花瓣动作的精心编排。观众的注意力被这种鲜活的美感和自主的动态所吸引。“草地午餐”(Le déjeuner sur l'herbe)则是更独立、更自我的作品。这个作品由工业绳索组成,独立于任何背景环境而自然成为装饰性主体。它带着扩张与征服的内在需求无形中介入到公共和私人空间。

  艺术家罗发辉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个性,保持并拓展一种内省式的创作方法。在他的艺术早期,艺术家专注于通过绘画表现身边的天地。他从周遭可见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动机。自然、花朵和他的花园都成为创作的母题,不过这些常常带有对其创作探索过程中复杂经历的某种隐喻。

  罗发辉1961年生于重庆。他曾于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绘画,1985年毕业。小时候,他经历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1978年,邓小平为中国注入新的法制,令那些无法融入体制,被贴上不受欢迎的标签的人有了对话的机会。艺术家此时已经成年,他通过创作反思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在全球化背景下自我定位所触发的一些最初的变化。这个国家至今仍是个谜一样的存在,既有封建传统,又有新的法制体系,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经济超级大国。国际著名艺术机构纷纷参与展示中国当代艺术,力图搭起与中国文化间的有效桥梁。在当前形势下,艺术家承载了过多的中间人角色,他们既要努力独立捕捉内容,又要审视自身历史,并通过作品将所有这些传递给观众。

  罗发辉与他前卫的同行不同的是,他避开了很多艺术运动和常规职业发展道路,例如通过活跃在北京、上海乃至国外的艺术中心建立声望。尽管他的作品也在国内外广泛展览,但他仍决定留在四川,将其艺术中的经典作品留在成都。他在成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作条件和灵感。成都是中国四川省省会,拥有1400多万居民。它已成为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艺术圈也非常活跃。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于1940年,是中国最有声望的八大艺术院校之一。因此,许多著名艺术家在这个城市里生活,他们在艺术院校工作,通过实践活动和新的展览不断刺激当地艺术圈蓬勃发展。他们是这种环境的观察者、分析者和中间人,令我们看到当代中国文化更为灿烂的图谱,目击这个国家的当下。他们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讨论,这对于东、西方文化和解进程是至关重要的。除了外国与中国的对话,在中国有关传统与创新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论。中国几十年来已经形成自己的文化和意识。这种文化和意识构成了其与全球化的世界保持较远距离的一种自我身份认同。

  罗发辉主要从事油画创作,他的作品大多在无定形的灰色背景中呈现珍珠般的、肉质的花朵形象,花瓣上常常侵染着鲜血般的色彩。他的作品呈现的富有生机的宇宙——无论是人还是自然——并不一定是对自然本身的模仿,而是艺术家想象力和生命力的产物。精神分析学家C.G.荣格看到这些作品,或许会将其表象称作男性人格中的女性部分。根据荣格的理论,人的心理由男性和女性两方面组成。画面表现的结果在超现实、怪诞、媚俗、诗意和敏感之间摇摆。裸体似乎发生了变形,它们的形状和边境与所处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画面中的面孔极其抽象,没有表现出一丝模仿痕迹。与此同时,画面中的花朵是欲望、孤独和暴力的暗喻。它们生动的红色花瓣看起来像是抽象的印记。画面内容通过其体量、形态、质感、花瓣的开合与孔洞散发出一种性感。这只是因为自然本身就是独特的、原生的、肉欲美的源头。他画中花朵与人的形象对情色和生育的强调似乎让人忽视其中蕴含的理性。不论是否有意为之,画笔明亮的引导和柔和的色彩调和神奇地营造出一种美感。

  罗发辉和露西亚·西蒙斯一样通过其作品创造了独特的个性,令我们在科学技术和工业主义主宰着人们生活和态度的时代重新发现自然的本质及其崇高的超然意义。两位艺术家对花的本质的再创作是生命中最有意义的象征——这种意义追随我们从出生到死亡——进而,在更深层次和观点上,这种创作也揭示了诸多意义和界面令人意外的多面性。这将是诱惑与启示之间持续的对话,东方与西方感性之间的对话。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