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洁在此展的绘画、手稿和雕塑,均来自她过去数年对中国建筑和公共雕塑的研究。她对城市机制的发展衍化始终保持着密切的关注。艺术家的绘画作品由对近三十年来(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当代中国建筑及雕塑异同性的反思及城市化和个人美学之间调解的表现主义手法衍生。以刮擦、胶纸遮蔽后堆叠绘画的方式,结构建筑的细节,并以此切断透视法时空上的线型逻辑。崔洁此次展示的作品,将身体和城市空间比例的关系,延伸到她对勒·柯布西耶家具的研究上。此次部分新作与这些家具相关,和她绘画里常见的建筑和公共雕塑同为与身体和城市空间接轨的物件,互相呼应。
本次崔洁在A展厅展示的空间,参照了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未竟作品“富埃特教授的别墅”(Maison Feuter,1950)。此建筑项目因为富埃特的逝世而搁置。艺术家参考遗留下来的资料,将建筑草图依据想象复原,抽象当中的建筑细节(例如类似亚沃尔别墅(Maison Jaoul)中的混凝土穹顶结构),调转后还原于现实空间并置入展厅。1923年柯布在现代主义建筑宣言《走向新建筑》(vers une architecture)中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原本的目标是通过建造可以叠加、并能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单体空间,有效地将居民的活动需求限制在可控的区间之内以解放人类。但“机器”所持有的极简纯粹、有序高效等塑料感特质,顺应了机械化大生产所需美学的同时也对于社会美学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窒息作用。对于崔洁,富埃特教授的别墅是现代城市建筑的缩影,也暗指某种对生命政治(bio-politique)的约束。恰恰富埃特教授委托建筑师进行的项目因为前者的死亡嘎然而止,便像是一场从现代性中南柯一梦般无意识的逃离。
李杰为此展特别创作的作品《我不知道我已经死了》(I didn’t know that I was dead. )将在展厅A、B平行呈现。模凌两可的诗性文字,墙面的错位,被稀释和叠加的颜色,调取糅合空乏日常的碎片,以空间为画布,结合投影、声音,并置他极具个人经验的叙事,采用类似佛洛依德所说的移情行为,建构展览内部的新景深,以塑造作品的“内层空间(inner space)”。区别于直视范围内的观看方式,空间的错层以阻挡、透叠等姿态营造某种似曾相识的氛围,回应现代城市框架下客体的同时,渴望唤醒观者模糊不清的意识。
早在接受绘画训练期间,他便开始疏离具象风格和画框的限制,将绘画行为在不同的布料上简化为成组重复的线条网格,并借用这一沉思的过程来记录时间和情感的流逝。手绘布作为李杰艺术实践的起始点被转换成为一般的日常用品,如窗帘、桌布、毛巾、床单、破布或野餐毯等形式,而后介入到公共空间场景中,消解人们熟知的日常视觉与情感经验。前作例如,邀请观众朋友以野餐(《星期天下午:与友人和手绘布于西贡榕树澳野餐》,2003)或是日常清洁(《与手绘布共浴》,2003)等“偶发艺术”(Happening Art)形式,构造人工性的氛围,残留下参与者某些不明确关系的痕迹,在不经意间推动着作品的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