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怀现实 情系大路——张衍海的版画艺术时间:2018-02-19 张衍海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从事美术创作活动,凭借对艺术的不断追求和磨炼,23岁时已有作品参加全国和全军美展,成为铁道兵美术创作组的重要力量。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美展。不仅如此,他还热心于美术活动的组织策划,参与发起了大路画展。
张衍海版画《扶摇昆仑》50×55cm 2017年
张衍海版画《继往开来》(局部)105×55cm 2016年 回顾40多年前张衍海作为铁道兵系列版画主创画家完成的那些作品,依然意境鲜活。套色木刻组画《万水千山只等闲》(共计16幅),反映的是成昆铁路建设的场景,以人物刻画为主,生动感人。套色木刻组画《志在四方》(共计10幅),以及单幅版画作品《为新中国开路》、《守望兴安岭》、《不尽的波涛》等,反映的是英雄的人民铁道兵光辉的战斗历程,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用版画的形式和语言记载并诠释了那段辉煌的历史。可以说,这些版画奠定了铁道兵版画的基础,同时也催生了大路画派美术创作群体的脱颖而出。
张衍海版画《地震大裂缝挡不住的跨越》60×60cm 2016年
张衍海版画《当年大漠行》65×100cm 2016年 品读张衍海的版画作品,仿佛就是在审视他几十年行走于大路的生活阅历。画面上刻画的,也正是他看到的,亲身经历过,用心感受过的现实。张衍海于20世纪80年代创作的套色木刻组画《大路生活》和90年代创作的套色木刻组画《大路风光》以及近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组画《大路风情》等作品。
张衍海版画《青藏铁路藏羚羊通道》60×60cm 2015年
张衍海版画《峡谷之鹰》65×100cm 2015年 从不同视角展现了丰富多彩的大路生活——既有雪域高原的奇丽风光,又有山清水秀的江南生活;既有勇立潮头的江海气魄,还有黄土大漠的西域品格。一幅幅作品让人们领略人类与自然的完美统一,感受心灵与情感的绚丽多姿,赞叹生态与环境的健康和谐,抒发大路与远方的呼唤应和。这些作品相映相衬,各具特色,立足现实,反映生活,是对中国铁建人的真实写照,又是对所有劳动者的深情颂歌。
张衍海版画《丝路之梦》65×100cm 2014年
张衍海版画《相依相伴》50×55cm 2012年 以反映国家重大工程青藏铁路建设为题材的套色木刻组画《天路》,是张衍海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组版画的创作中,他将来自雪域高原冰封雪藏了千百年的绮丽向往,凝练雕刻为亦梦亦幻、色彩斑斓又知黒守白不失主调的多幅画面。在构思选材上,他汲取叙事诗的特点,将现实中的人、物和情境融入其中,产生一种既有沧桑的历史厚重感又有清新的时代行进感的视觉冲击力。
张衍海版画《旋转岁月》100×70cm 2010年
张衍海版画《时间与空间》100×70cm 2010年 在画面构图上,他将形与线、色块与色调运用得挥洒自如,通过对比、透叠、繁简、收放等结构要素,在尺幅组合间展现了画家创造的一个恢宏的视觉空间。在刀法运用上,各种刻法自然过渡,强调力度兼有流韵无痕,黑白和色块互为衬托,主体与背景巧妙融合,一切皆用版画语言娓娓道来。这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大型美展和出国展览,颇受好评。
张衍海版画《高天飞虹》50×55cm 2004年
张衍海版画《极地远眺》50×55cm 2004年 张衍海有一句话:“曾经走过的地方,变成了大路;心中有一份冲动,依然是前行。”张衍海不是在许多人都走的黑马路上摩肩接踵的过客,他把脚印留在了荒漠,留在了雪域,留在了高原上。心怀现实、情系大路的他,坚定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坚持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艺术理念,追求不止,探索不止。 期待张衍海为中国画坛奉献更新更美的作品! (本文是吴长江先生为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的张衍海画集撰写的艺评。2013年第6期美术杂志中国美术家栏目已予刊登;同期美术杂志中国美术家栏目辟出多个页面重点推介张衍海版画艺术。) 吴长江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美术杂志主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