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让我们湿了眼眶:莫伊谢延科经典作品展重现激情燃烧的岁月时间:2018-02-13 按:上海博物馆俄罗斯“巡回画派”展带给人们的壮美华丽的视觉享受还未散去,近期在刘海粟美术馆举行的莫伊谢延科经典油画展以其热情激荡、豪迈阳刚的气质,浪漫象征的叙事,如同一曲时而高昂磅礴,时而深沉低回的交响诗,又一次给观展者带来视觉和心灵的双重震撼。“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始终体察时代的痛苦与欢乐,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时代,对待自己和同时代人,这也就是表现了画家自己。”画家本人曾这样表达自己的艺术观。 《红军来了Red forces came》 新中国建立后,苏派风格对我国现当代油画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伴随着各种“派出去”“请进来”的文化交流,莫伊谢延科等一批俄罗斯苏维埃时期的艺术家成为那时我国无数美术工作者的“偶像”,《红军来了》积淀成为几代中国艺术家的文化记忆。 新时代,我国文艺工作者或可从莫伊谢延科这样的外来精品力作中汲取营养,进而俯身大地,深耕艺苑,戮力同心,铿锵前行,重建、深化艺术与人民、与时代、与生活的情感纽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攀登伟大时代的艺术高峰! 1916年,莫伊谢延科出生于白俄罗斯乌瓦洛维奇农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干农活,忙碌而实在的农村生活赋予了他勤劳、坚强、勇敢的秉性。15岁时,酷爱绘画的莫伊谢延科进入莫斯科工业美术学校学习。20岁考入列宁格勒全俄罗斯美术学院(现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奥斯梅尔金教授,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础。 1944年,正当莫伊谢延科准备毕业创作时,卫国战争爆发。他毅然决然投笔从戎,成为一名为正义而冲锋陷阵的战士。残酷的战争,使他目睹了法西斯的残暴、人民的苦难,血与火的洗礼铸造了他坚定的意志,也为他日后军事题材的创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莫伊谢延科回到列宾美术学院,重新开始他的毕业创作《多瓦托尔将军》。多瓦托尔将军是卫国战争中传奇式英雄,他灵活多变的战术,往往能出其不意地插入敌军后方给予致命一击。莫伊谢延科崇敬这位英雄,选取了一场激烈战斗刚结束的场景,多瓦托尔将军骑在骏马上,威武地从高坡上俯视着一群法西斯战俘。整个画面气势恢宏,形象生动。巨大的油画作品悬挂在列宾美术学院的陈列室内,很难想象这是出自刚从沙场回到画室的年轻学子之手。 1950年代初,莫伊谢延科开始主持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军事工作室,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军事题材的精品力作。《红军来了》是莫伊谢延科的代表作。“记得我当时还是一个生活在白俄罗斯的偏僻乡村乌瓦洛维奇的顽童。站在木棚栏后,我惊喜地望着从身边飞驰而去的红军骑兵们,他们风尘仆仆,骑在大汗淋漓的马背上,给我一种巨人的感觉。真了不起!我至今还记得他们当时的模样,确实像巨人……”他画了一张又一张草图,追忆着童年时的那个夜晚,“村里亮着灯火,红军骑兵的先锋队沿着狭窄的小路飞驰而去,我想近距离展现他们的高大形象,以便让观众记住这些亲切的脸孔。他们经历过战火的洗礼,饱尝饥饿和病痛的折磨,但对正义的事业仍充满信心。我想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红军来到村子的场面,而是使人感到正是这些人把红旗插到了俄罗斯的每一个角落。”他以磅礴的气势、快速的动感、不羁的笔触表现了红军骑兵的战斗精神:“红军来了!”饱受贫困折磨的苦日子就要结束了! 《甜樱桃Sweet-cherry》 《甜樱桃》是莫伊谢延科继《红军来了》后时隔8年创作的又一幅力作,描写的是1918年某个小城的郊外,红军攻克城市后,从血腥的战场回到宁静的自然,负伤的疲惫的战士们躺在斜坡的草地上,有的目视远方,追忆激越的往事;有的仰望天际,遐想美好的未来。不知哪位小伙子从哪里摘来一帽子樱桃,一颗颗红樱桃隐含着流血和牺牲,也象征着春天和光明。莫伊谢延科是这样阐述这幅画的,“一片寂静,短暂的间歇,也许到中午,在山坡那边,他们将牺牲在这片柔嫩的草地上,而此时是幸福地享受大自然的时刻。他们是一群纯洁高尚的梦想家,如同传说中的传奇式人物,仿佛远离了战争以及人类生活温柔抒情的一面。”他以表面的宁静安逸反衬出战争的凶险残忍,宛如一首战地抒情曲。 《胜利Victory》 《胜利》创作于70年代初,画家的表现手法更为简洁概括,也更为震撼人心。卫国战争期间,苏联付出了2000万优秀儿女的生命才换来战争的胜利,对亲身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莫伊谢延科来说,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莫伊谢延科以两个战士的形象概括这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的“胜利”涵义。1945年春天,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时刻,柏林国会大厦附近的巷战愈加激烈。一个红军战士突然中弹,另一个战士赶紧把战友扶住,就在这一瞬间,远方传来了最后胜利的欢呼声。两个人物一高一低、一上一下,占据了整个画面,莫伊谢延科把胜利与牺牲压缩在同一瞬间、同一框内,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这是一部充满着悲情的“胜利”剧。 《母亲们、姐妹们Mothers,sisters》 莫伊谢延科表现战争题材除了直接描写战士外,还通过多个侧面反映战争。《母亲们、姐妹们》就是一个例证。“还记得母亲是怎样送我上战场的,还记得作为一名战士,我是怎样一一经过,又怎样离开那些村庄的。我无法忘记妇女们的眼睛。我试图以一个奔赴前线的战士的目光去读懂她们;开始是特写镜头,然后慢慢地拉远,最后彻底地消失在地平线处。对她们的记忆成为一名战士心中的忧伤、悲痛和希望。”莫伊谢延科以告别情节定格一组妇女正用呆滞的目光注视着离去的亲人,画家有意加强画面的黑白对比,似乎让这一问题凝固。 如果说莫伊谢延科创作于上世纪40年代的《多瓦托尔将军》和50年代的《自卫军》还传承着纪念碑式的构图和真实再现的表现手法;那么,60、70年代的《红军来了》《母亲们、姐妹们》《甜樱桃》《胜利》等作品就逐渐采用联想、寓意、比喻、象征手法表现主题,使作品更具内涵和艺术魅力,更适合当代审美情趣。这种不断创新的精神,也为我们提供了多角度铸造军事题材精品力作的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