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北艺术网
www.nbart.cn 北京南北艺术院主办
招颖思:喻红,感谢你的到来。我想,我们的对话是否可以从你受过的艺术教育谈起。当我在美国讲授中国艺术的时候,人们常常希望了解中国当代的艺术家是产生于怎样的教育体系。对于你成为艺术家之前的教育和储备,你怎么看? 喻红: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艺术创作了,因为我母亲是个艺术家。她是中央美术学院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之后在一家出版社里当美术编辑。我还是个小孩儿的时候,基本上每周末都要去“北京市少年宫”学画画。“少年宫”是小孩儿们学艺术的地方。十四岁的时候,我进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了素描、国画、雕塑、书法,还有油
主持人:吴鸿 嘉宾:盛奇 地点:“艺术国际”网站 艺术国际: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我们邀请到的是著名艺术家,也是从85时期一直创作延续至今非常重要的艺术家盛奇先生做客访谈室。 结合盛奇下周的个展谈一下,你当时在中央工艺美院有一个行为艺术小组(观念21),到现在整个的艺术实践过程里面简单地回顾一下。 当时你上工艺美院是哪一年? 盛奇:84年。 艺术国际:当时工艺美院相比较其他的美术学院而言,它的实验艺术氛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实验意识比单纯的美术学院更浓? 盛奇:我自己觉得是,因为我们考试的路
王智远访谈时间:2011年8月23日 访谈地点:798艺术区王智远工作室 受访者:王智远(以下简称王) 访谈人:张丹(以下简称张) 录音:徐培琴 录音整理:张丹 来源:艺术国际“错位”王智远个展开幕式 张:看您展览的时候,听到观众这样感慨,这些作品不仅要通过科技、工程力学等技术手段来达到视觉效果,而且还要通过作品提出问题,这对艺术家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对此你怎么看? 王:我的个展反响很不错,但我没细致听大家的具体表述,只是感觉大家都觉得作品很有意思。太复杂也不用说,简而言之,创作活动是显示一个人的、
艺术源于生活,更是画家心灵的渴求,是一种新生的创造,这种创造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还是思想上的。王沂东的作品就是这样的,是一种心灵的升华,是这个浮躁社会难得的安定剂———编者语时间:2011年3月4日下午5点地点:北京画院会客大厅受访人:王沂东(以下简称王)采访人:昌旭正(以下简称昌)整理:昌旭正昌: 在04年7月您屹然辞去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主任一职,让很多人出乎意料,美院的待遇、环境、发展前途都不错,知名度又高,您为何选择退出呢?王: 你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其中是有一些原因,当然,主要还是为了画画时间的保证
记者:是否有这种趋势?中国当代艺术家们在向西方学习30年之后,开始对传统文化集体回归? 周春芽:不一定,近期吕彭的策划展览,为什么他要用“溪山清远”是他的一种视角,在这个展览里面,他希望有更多的能够思考传统,或者说怎么来利用这个传统。实际上参加“溪山清远”这个展览的艺术家,没有完全受他的影响,都是按照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创作的。可能有一些艺术家比较偏向于传统,有些艺术家也还是按照以前的那种画法。吕彭更多是希望艺术家关注中国传统的文化。 主持人:国际上是否期待中国或者是东方有一种新的面孔出现和精神面
记者:许多大的建筑项目都是由国外设计师设计,你认为中国设计师是输在哪里了呢? 艾未未:中国建筑由国外建筑师设计的所占总数不会多于百分之五,说是很多,其实不多,几个明显的建筑除外。基本上大多是由国内建筑师设计的,建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不仅是设计还有许多其它,包括地方的法律规范、设计条件、进度、工作方式以及社会方方面面,国外建筑师大多不可能适应,所以说这本身是一个误区。要说中国建筑师和国外建筑师相比是输在哪儿了?我觉得这个问题并没有真正明显表现出来,因为根本没有在同一个层面上竞争的平台,除了国家那